安吉丽娜朱莉和皮特离婚了, 据说是由于育儿理念的不同。 朋友问我:“你不是爱研究亲子关系吗? 你怎么看?“ 我说:不怎么看。 育儿冲突根本离不了婚。 所谓的育儿冲突, 不过是借着育儿理念来表达我们其实想掩盖的东西。 我明白这几点,是因为经历了很多故事。 ![]() 毛豆6个月的时候,该喂辅食了。 我对家人说:该买个餐椅了。 还没有等毛豆爸回答,我的公公就说:不买! 理由是:老家没有孩子用餐椅,都是抱着吃。 我气的快石化了。 毛豆加辅食,我说:该买米粉了,营养全面。 毛豆爷爷说:不买,老家孩子都吃米汤。 我快疯掉了。 最后这两件事情,以我的胜利而告终。 餐椅最终买回家,毛豆最终尝试了多种米粉。 然而我却不止一次的回想: “当时我为什么如此生气? 本来悄然无声的把事情办到也可以, 我的愤怒为什么压抑不住?” ![]() 我每晚给毛豆盛小碗饭。 某日下午毛豆水果吃多了,剩些晚饭在碗里。 毛豆跳下餐椅跑去玩,被他爸一声吼吓呆了: “饭还没吃完,你回来!” 我吓了一跳说:“他下午水果吃多了, 你不必逼他吃完。” 他爸脸色不好看:“你这是溺爱他!” 我莫名其妙:“也得根据孩子食量来, 你也太上纲上线了!” 他爸把碗一摔,“你今天不把这碗饭吃完, 就别再想走!” 说完脸色转为铁青, 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。 毛豆看看我,看看他爸,哭了起来。 只是一口剩饭,还会有别的事儿比这更小吗? ![]() 好朋友来我这里诉苦: ”前些日子和老公大吵一架“。 她说:孩子快上小学了, 想给孩子看看学区房。 老公却说:普通学校也能成才, 干嘛买学区房? 她说:学校房的资源好,干嘛不考虑? 老公说:“把孩子逼的那么累干嘛? 做个快乐的普通孩子就好。” 她说:“你想让他一生碌碌无为? 永远和你我过同样生活?” 老公一听脸就沉了: 你的意思就是我没出息呗? 她觉得老公无理取闹: “我怎么会是这个意思?” 老公说:”你就是觉得, 我没有让你过得更好!“ ![]() 绝大多数的育儿分歧并没有那么重要。 绝大多数的育儿分歧也没有那么可怕。 可怕的是, 我们在用育儿理念分歧掩盖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。 在第一个故事中, 我生完毛豆后做了全职妈妈, 一切都向毛豆爸伸手要钱。 已经70多岁的毛豆爷爷封建思想极浓, 认为凡事要听他这个大家长的。 当时的我的心情, 可以用“极度压抑”四个字来形容。 我拼命向所有反对我的“科学育儿理念”的人示威,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: “这个家是我和老公的,而不是隔辈人的。” 所以,毛豆爷爷对我的一切不同意见, 我都当成眼中钉肉中刺, 以掩饰我脆弱的自尊、 全职妈妈难以被认同的压抑、 和对隔辈人僭越我们生活的反感。 我知道很多在科学育儿上“用力过猛”的全职妈妈, 其实内心里也是同样的感受: “我的收入依仗老公, 所以,否定我的育儿理念, 就是否定我本人的价值。“ 第二件事情,毛豆爸作为一家之主, 他觉得自己被妻儿忽视了。 在我重新上班取得好的收入、 又能把毛豆照顾很好的时候, 他作为男人的危机感开始了。 他计较的并不是孩子有没有剩饭, 而是用他的愤怒掩饰自己的真正软弱。 其实是他是变相对我说: “我担心自己失去父亲的权威, 我需要你给我多一点支持。” 在第三个我朋友的例子中, 朋友老公收入偏低。 学区房虽好,对他确实是一大负担。 面对优秀的妻子,他其实想说的是: 请你不要看低我。 如果我没有其他男人成功, 你是否还会崇拜我。 上面的例子,看似在讨论育儿理念的对错, 宝宝坐不坐餐椅、 孩子能不能剩饭、 买不买学区房, 可其实都是在维护我们自尊,维护自我价值。 育儿理念的对与错已经不重要, 而是变成了 “我好不好、 我和你妈之间你更支持谁、 如果没钱了你还爱不爱我” …… 这样的夫妻关系战争。 如果毛豆爷爷能理解我, 一个全职妈妈突然中断事业, 迫切需要外界的认可; 如果我能理解毛豆爷爷, 习惯了几十年的封建关系,突然被挑战; 如果我能理解毛豆爸, 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, 突然发现妻儿可能不需要他的惶然; 如果朋友能够理解她先生, 一个在功利时代不被认可的男人脆弱自尊; 如果每一对夫妻,每一位隔代人 能直接面对在关系中的需求、价值、脆弱, 也许在“育儿理念”上的分歧可以带来更多交流和融合, 而不是站队和争吵。 亲子关系的好坏, 建立在夫妻关系的好坏之上。 教养好孩子的前提是有一个和睦稳定的婚姻, 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彼此相爱、彼此尊重, 他的心就安定, 这远远超过你用哪种理念教养他。 最好的安慰, 是我不光懂你说的,更懂你没说出来的艰辛。 最好的相处, 是我能懂你用逞强伪装起来的脆弱。 最好的夫妻关系,是 “我不支持你的育儿理念,但我仍然深爱你。“ 最好的关系,是我懂你养娃背后的不容易。 |